top
清华大学“新能源系统”科研团队
2022-01-26

清华大学“新能源系统”科研团队

清华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著名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作为中国顶尖学府,长期以来,清华大学积极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开展科技转化,推广科技成果,助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在推动我国工程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团队介绍

清华大学“新能源系统”科研团队创立于1946年。现有三部分人员总共约100人;其中教职工10人;合作教职工3人;博士后与外工程师35人左右,研究生和访问学生60人左右。

2021年9月22日,清华大学正式成立碳中和研究院。研究院将围绕碳中和打造技术创新中心、高端智库战路中心、高层次人才培育基地、合作交流传播平台。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城表示,研究院将转变学科单一发展的惯性,发挥学校基砂研究深厚和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实现多院系多学科联合创新,集中优势资源加快突破碳中和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政克一批碳中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旨在支撑国家战路、服务区域发展、实现国际技术引1领,出战路思想、出关健技术、出综合示范。研究院将围绕低碳发电与动力、新型电力系统、零碳交通、零碳建筑、工业深度减排技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封存与碳汇、气候变化与碳中和战路等目标方向进行重点攻关研究举办碳中和前沿技术高端国际论坛,邀请国际低碳领域顶级专家学者重点探讨碳中和学术前沿、技术创新、战路思想;加强国际科技传播,与联合国相关机构、国际智库等开展广泛财话,推出碳中和关健技术、案例工程与创新企业榜单评价榜单,提升国际影响力;倡议并成立碳中和技术国际联盟,推动国际知名高校、企业、相构合作建设全球生态文明,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1.关键技术攻关。关键技术攻关。与清华大学科研团队合作在鄂尔多斯市围绕新型电力系统、低碳发电与动力、零碳交通、零碳建筑、工业深度减排、减污降碳协同增效、CCUS与碳汇、双碳规划与系统优化集成等方向开展科技研发与技术攻关。

2.支持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开展开展前瞻性和共性技术研究。支持清华大学与鄂尔多斯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联合申报国家、地方科技计划项目,争取国家、地方科技资金支持。

3.科研成果转化。以鄂尔多斯市丰富的碳中和领域应用场景为依托,引进清华大学优质科研成果在鄂尔多斯市开展中试及产业化应用,推动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推进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以项目为依托,发挥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力系统及大型发电设备安全控制和仿真实验室等顶尖平台与机构作用,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推进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等平台载体建设。

5.“双碳”领域技术服务。充分发挥清华大学高端科技团队智库作用,围绕鄂尔多斯市“双碳”战略技术路径、碳交易政策、碳汇等领域开展咨询服务。

专家介绍

欧阳明高

1993年在丹麦技术大学能源工程系获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际交通电动化期刊《eTransportation》主编。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执行副理事长。民盟中央副主席(2008-),全国政协常委(2003-)。欧阳明高院士长期从事节能与新能源动力系统研究。从“十一五〞开始连续三个五年计划担任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科技重点专项首席专家,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清洁汽车》研究联盟中方首席科学家,技术协调了战略规划、技术路线、研发示范、国际合作与产业推进等工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发动机与混合动力电控、氢能与燃料电池系统、锂离子动力电池、智慧能源系统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发表《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学术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多次入选能源工程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两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一发明人),及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联盟IPHE技术成就奖、国际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学会IEEE交通技术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等奖励。2019年创办英文国际学术期刊《eTransportation》,2021年入选SCI检索,影响因子10以上,成为全球关注的新能源技术国际学术交流新平台。

杨福源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工程博士教学主任,车辆学院氢能与燃料电池学科责任教授,清华大学——丰田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及发动机分会主任。主要从事新能源动力系统控制及氢能技术研究。近五年来,作为负责人承担科技冬奥专项项目1项、十三五国家交通领域科技专项课题1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承担863计划课题5项、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课题2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07年度)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1年度)1项。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GI/EI检索94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2项,软件著作权9项。

贺克斌

1962年8月出生于四川成都,环境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院长。1980年贺克斌考入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0年博士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93年前往丹麦技术大学环境工程系担任访问学者;2013年担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2017年当选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18年6月5日,荣获“2016-201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贺克斌长期从事大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研究,包括细颗粒物PM2.5、酸沉降、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控制。2020年6月,入选北京市第三届“我是环保明星-十大环保明星”名单。

姚昌晟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本科、博士,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研究。